揭秘建造故宫时300吨巨石是如何运送的?

2024-11-19 01:48:16 admin

  中国古代建造故宫时,揭秘建造巨石曾制造人造冰道,故宫并以水为润滑剂,时吨送拖运了重达300吨的何运巨石,再次以现代科学方法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无穷的揭秘建造巨石智慧。

  古老的故宫故宫兴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至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时吨送曾于1557年至1561年、何运1597年至1627年由于大火进行两次大规模重建。揭秘建造巨石据称最初的故宫建设投入工匠23万人,民工士兵上百万,时吨送是何运几代人劳动的结晶。故宫巧妙的揭秘建造巨石修建技术也吸引着后来无数中外研究者为其倾尽心血。故宫里使用的故宫巨石多达数万块,其中最大的时吨送一块是摆放在保和殿后面的雕有九条游龙的大石雕,重约300吨。《两宫鼎建记》曾简要记载:长石雕是隆冬时节在人工冰道上被拖运来的。

243100058f893ee7f535.jpg@100q.jpg

网络配图

  尽管长石雕的拖运过程始终没有详尽的记载和科学论证,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李疆却通过翻看500年前的记载,发现一个相似的情况:在1557年,有一队劳工通过类似的方式拖运一块重约123吨的巨石,经过70多公里的行程将其运到故宫。由此可以对机械工程史上“由于在公元前1500年时中国的车轮已经充分发展,因此中国古代没有出现以人力在冰上拖运巨石的案例”这一观点进行补充和修正。

2a3d000436ec726bcf4d.jpg@100q.jpg

网络配图

  据李疆介绍,明代的人们在巨石运输中就已经认识到,在低速重载情况下,滑动摩擦方式比滚动摩擦方式更为安全可靠。而且,故宫巨石运输采用了冰面润滑的方式,并且通过在冰面泼水形成水膜作为润滑剂,来实现减轻阻力的目的。通过比较发现,这种运输方式比用传统的木撬、滚子及普通的冰面润滑更加省力,且更适合北京当时的环境状况。

  这种便利方法与北京的气候环境有关,与长期处于热带的埃及相比,北京拥有使用冰的天然优势——寒冷的冬天。古籍记载:运送巨石的时间是在冬至前后,在15、16世纪时北京1月的平均气温是在零下3.7摄氏度(上下0.5℃),虽然没有天然的河流为运输提供冰道,但人们在运输过程中每半公里就会凿坑取水以保证冰道的用水。

562c11dfa9ec8a13348cb0b0f603918fa1ecc0c8.jpg

网络配图

  由于在日间零下3.7摄氏度的情况下,水在2分钟内不可能完全冻结,因此水膜是可以维持并保证运输的。当然,古人也可能使用热水来延缓结冻。所以,研究者可以得出在故宫九龙壁拖运时,不仅采用制造冰道的方式减缓摩擦,还在长途运输时向冰道泼水作为润滑剂。

  著名的中国科技史研究者李约瑟曾指出,古代的中国并没有建立起西方以数学为基础的科学体系,中国古代的先进技术是一种经验体系,难以称之为科学。然而,当我们伫立凝望故宫,当学者们用现代科技手段重新审视故宫的兴建技术时,不禁为我们先人的智慧所折服。李疆也评价说:“明代的巨石运输方式说明,当时人们对低速重载的润滑研究达到了很高水平。紫禁城的兴建与郑和七下西洋都发生在15世纪前期,巨石运输的例子说明当时的陆地运输技术并不比航海技术逊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友链


  • 文章

    917

  • 浏览

    2

  • 获赞

    14945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