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晓敏:刻在大地上的农耕图腾

2024-11-19 00:42:11 admin

经过两千年循序发展,鲁晓松古灌区已然成为了中国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典范。敏刻

站在松阴溪边,大地远眺白龙堰的农耕拦水坝,它呈一条洁白的图腾直线压在碧绿的溪面上。及近看,鲁晓坝的敏刻中部呈现出宽大的钝角,仿佛天地间伸出一只巨手,大地将坝体奋力地折了一下——直线变成了折线。农耕奔腾的图腾水流越过折角的坝顶,俯冲到水面上,鲁晓发出一片“哗哗”的敏刻跌水声。

眼前的大地白龙堰始建于元代,由乡绅周汉杰捐资并鸠工筑成,农耕到了明万历十六年(1588),图腾乡民将竹笼卵石坝改为石坝。坝址选在一片巨大的岩石河床上,坝基的稳固不成问题,但这里正好是溪流回环之处,洪流对南侧的拦水坝冲击较大,存在着较大的隐患。于是,工匠将直坝折成钝角坝,洪流得以从两边分流,减轻了对整条坝的冲击。拦水坝的南侧辟出溢洪道,进口和出口设计成宽大的喇叭口形,为的就是快速导流,从而起到保护坝体的作用。同时,这里兼具行船道,当船、筏经过的时候,通过人力拉纤可以顺利地通过。

距离白龙堰上游五百米的青龙堰,它有一条长度超过300多米的“人”字形拦水坝。拦水坝分南北中三段,南段是一条斜插进溪中的拦水坝,北段是一条与河岸垂直的拦水坝,而中段是由三个圆拱坝组成的拱坝群,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组合十分耐人寻味。每到汛期,处于江心的坝体都会遭遇洪峰强烈地冲击,圆形拱坝可以使汹涌的溪水沿着圆心方向泄流,而“人”字形的两撇起到了良好的分流效果,从而减轻了坝体的压力。

白龙堰、青龙堰只是松阳县较为知名的堰,沿着松阴溪溯流而上,一波波的堰坝浮现在碧波上,或直线形,或斜线形,或钝角形,或曲线形,或多拱形,或花瓣形,一条条优美的线条在水面上延伸、交错、舒展,绽放出天工造物般的几何图案,仿佛刻在松古大地上的农耕图腾。

地处浙西南的松阳县,瓯江上游的支流松阴溪贯穿松古盆地,汉代以来,先民在松阴溪及其支流上筑起了100多条堰,将溪水源源不断地引进盆地,浇灌出16.6万亩良田,这就是有着浙西南粮仓之称的“松古灌区”。与单一水利工程不一样,松古灌区以堰群的方式出现在世人面前。先民利用地形地貌和水流脾性,在松阴溪两岸筑堰建渠,分片“开圳引水”,逐步向盆地深处渗透,形成以松阴溪及其支流为水源点,干渠、支渠、毛渠有序分布的灌溉网络。经过两千年循序发展,松古灌区已然成为了中国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典范,于2022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如果这一切还不够形象,当你看到松阳水利博物馆墙上的灌区地形图就会一目了然:代表水流的光束缓慢地点亮松古盆地,那一抹“水流”从进入渠道开始,引、蓄、补、灌、排环环相扣,有着一气呵成的连贯,有着千古不歇的绵长。“水流”逐次点亮形如叶子的松阳大地,在光线的扩散中,我看到这片叶子逐渐饱满起来,越来越葱茏,越来越活力四射。(鲁晓敏)

友链


  • 文章

    672

  • 浏览

    385

  • 获赞

    2652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