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数值预报研发团队进阶记

2024-11-19 02:27:40 admin

预报室的华北每一位都是预报员,但不是空管每位预报员都会搞“模式”。气象中心预报室就有这么一个特殊的局气阶记团队。他们各自身怀绝技,象中心数编写脚本、值预系统调优、报研数据处理、发团变分同化、队进卫星反演,华北经过数年时间的空管洗礼,组建成了——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数值预报研发团队。局气阶记

随着民航业务不断发展,象中心数对气象信息的值预短临预报提出了更准、更精、报研更细的发团高标准要求。在经历过2008年奥运残奥保障、2009年60周年国庆保障阅兵的洗礼后,预报员们发现当下缺乏强有力的雷雨短时临近预报系统,预报服务产品较为单一,亟需一款能够提供用户迫切需要的客观、定量、图形化的雷雨天气预报预警。大家想不到的是,团队组建初期时成员仅有三名,那时的两名核心成员后来回忆道:“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计算条件、设备条件都太有限了,如要达到实际应用性能,需要从硬件、软件、网络、模式设计、系统实现、显示开发全方位掌握技术,而想做这一切的人只有我们几个,但是再难,那也得做。”他们一拍即合、撸起袖子加油干,经过不断酝酿、投入以及实践,从2011年打基础、改方案、试运行一直做到了2015年,最终“第一代基于数值预报模式的民航华北管制区域6小时短时预报系统”应运而生,在投入使用初始就受到临近预报员的赞誉,天气过程短临预报适用性强。2016-2017年继续不断完善升级为“第二代基于数值预报模式的民航华北管制区域9小时短时预报系统”,预报时效和精度都更加得到提高。

现阶段团队成员得以壮大,普遍具有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特质,均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其中不乏有气象中心目前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有技术专长突出的实干型研发人才,更有高标准严格要求自我的南京大学在攻读博士。

黄亿是团队最早期的奠基人和合伙人,师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寿绍文教授(没错儿,就是那位编著过堪称大气科学专业入学宝典的《天气学原理》第三版的著名气象学者),在其门下研究生学习的几年中,扎实认真学习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编程及编译精髓。参加工作后的他,满怀热情投入一线业务生产,利用值班业余时间,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打破了预报室原先只有WAFS、MM5模式的格局。他在前人模式开发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于2009-2010年自主开发出气象中心预报室第一代WRF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产品,此后几年时间不断完善1.0至2.0版本,再至2018年的3.0版本升级,是他的WRF模式开创了青年一代的预报技术新局面,团队合作奠定了预报室的模式研发平台基础,预报产品也不断走向成熟稳定,后期逐步加入气象资料变分同化等技术,参与CDM系统夏季雷雨临近预报产品等民航重大项目建设。在那段技术开发的攻坚时光里,他克服工作家庭双方面困难与压力,“当时黄亿的父亲在做手术,但是生产运行对这个系统有迫切的需求,所以他只能两边跑。”团队成员回忆说道。

沈晗是组建团队的核心成员和灵魂人物,“搞研发本来不是我们的工作内容,完全是出于民航气象工作者的责任感。”作为科研带头人及预报室主任的沈晗说道,“但如果不做研发,我们就会一直走在被动服务的路上。”他是一名科研达人,大夏天里披着羽绒服在冰冷机房里与代码为伴,加班干活成了家常便饭。正是他兢兢业业,夜以继日的刻苦钻研与无怨付出,感染了身边每位同事,逐渐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2017年春节前夕,民航局王志清副局长一行莅临华北空管局指导春运工作,特意到气象中心预报室听取了华北气象的短临预报项目汇报。沈晗向王局长等一行人详细介绍了《基于气象雷达资料快速循环同化的临近预报系统》的功能性、适用性、技术创新性,得到各级领导充分肯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始终保持在高速学习的状态,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刻苦钻研,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多篇核心期刊、SCI论文,成为在民航气象业界少数能独立发表SCI论文的技术人员之一。在对未来预报科研道路的思考中,他望向远处说道:“我希望能有更多专业人才的引进,计算设备得以提升,成为务实可靠的民航气象专业技术人员,这条路真的很长很难,我们要一步一步稳稳地走”。

团队中年轻一代的加入,更使得研发方向百花齐放,王飞利用研究生阶段所学之长进行“模式结果的卫星通道显示技术研发”,陈淼以扎实稳健的代码技艺正在开发“新一代HRRR变分同化升级预报产品”,目前各项后期试用调试阶段工作均在稳步进行中。

说了这么多,大家都以为调代码的程序员很生硬呆板,实则不然。生活中的他们,诙谐风趣,师门学习风气浓厚,常常据守一方讨论进程代码,亲授编译技能,攻克技术难关。科研尖兵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勤于钻研,精诚合作。在这个团队中,有处处为一线考虑的统帅领头人“大白”,有亲切幽默的模式奠基人“大师兄”,有勤恳踏实的憨厚小生“飞哥”,也有动手能力超强的犀利“小师妹”。他们以奉献务实的工作作风,最终才能打造出第一款具有民航气象短临预报特色的“华北招牌产品”。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成绩硕果累累,他们撰写多篇高质量技术论文,发表在各大刊物上,民航业界论文大赛中多次曾获得一等奖。科研团队开发的项目《多源资料快速循环同化技术在民航强对流天气预警中的应用》先后获得民航华北空管局首届科技创新大会一等奖、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团队合作开发的“基于雷达资料同化的快速实时更新的预报系统”是全国民航气象第一套临近预报模式,开创了民航气象预报业界的先河。而如今这些产品也由国内民航开始逐渐走向国际视野,据悉团队将受邀参加2019年第99届AMS(美国气象学会)年会发出的Co-chairman(联合主席)报告会议。

如果把这个研发团队和项目系统比作“孩子”的话,它由诞生与积累升华到绽放与沉淀,最终得以成长,而在此在过程中成长的不仅是每一位研发团队成员,更是预报室的整体实力与业内竞争力。从无到有,厚积薄发,团队所得的那些沉甸甸成绩的背后,是无数次冰冷机房里的蹲点调试,是多少个夜班后继续加班写代码的屏幕守候。当今气象的研发力量是提升预报技术的秘密武器,临近预报技术处于人机交互的瓶颈边缘时,加大数值预报模式的时空精准度莫不是一剂强心针,这条路漫长且艰辛,但他们一直在坚持,一直在前进。在为一线值班预报员鼓掌的同时,让我们也向付出辛勤汗水的幕后研发人员致敬!

  • 文章

    116

  • 浏览

    75132

  • 获赞

    21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