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新语丨龙年看珐琅里的龙图腾——非遗大师与00后父女档传承老北京绝活儿

2024-11-19 00:52:22 admin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燕京遗博物馆常逛常新,一场有关珐琅文化的新语特展正在北京珐琅艺术博物馆举办。龙年新春到来之际,丨龙这场“龙年贺岁展”融汇了一系列“生龙活虎”的珐琅父女珐琅器物,十几枚精美的龙图珐琅表盘,也一起将时针指向了龙年。腾非


珐琅收藏精妙绝


北京珐琅艺术博物馆,师后又名熊氏珐琅艺术馆,档传是承老宋庄第三家类博物馆。为响应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推出的北京“运河有约”惠民月主题活动,博物馆也推出系列惠民文化活动,绝活即日起至1月27日,燕京遗北京珐琅艺术博物馆门票半价。新语

2016年,丨龙熊氏珐琅曾举办过“大八件文化巡礼”钟表展,珐琅父女展出了几十枚怀表并引发钟表与珐琅的收藏话题。“龙年贺岁展”又一次呈现与以往不同的珐琅钟表和饰品,令观众耳目一新。一系列龙图案的珐琅器物,既有陈设器,也有实用器。其中一款花瓶令观众称赞,龙身贯穿于整个瓶身,周边布满了奇花异草,色彩妍丽而不失稳重,是熊氏珐琅的最新力作。

观众一走进博物馆,首先看到的就是详细的工艺流程展示区,包括了制胎、掐丝、上釉等各类工具。两层空间里展示了掐丝珐琅、微绘珐琅、錾胎珐琅、透空珐琅等上百件展品。中外珐琅展区展出了传统景泰蓝,包括清末、清中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珐琅工艺品,还有“熊氏珐琅”自己制作的工艺品等。博物馆二层主要以当代的工艺品为主,包括各类银胎珐琅花瓶、饰品、珐琅表盘等。


四代坚守一件事


熊氏珐琅的当家人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松涛,他出生在珐琅世家,已经是第三代传人。他的祖父熊继伍在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老天利作坊习得了一身好手艺,那时不像现在流水线制作,学徒需要把制胎到掐丝等全部流程融会贯通。等到熊继伍将珐琅制作工艺传承给熊松涛的父亲熊振江时,熊振江按照制胎、掐丝、点蓝、打磨等流程,将制作珐琅的手艺以流水线的形式,分开传给了通县靛庄村的工人们,从无名作坊一步步开出靛庄花丝厂,一干就是几十年。

原本,熊松涛从未想过自己要继承家业,他大学学的是贸易专业,一心想着开一家贸易公司。可他是家族唯一的男孩,熊振江的态度很坚决,熊氏珐琅不能没有传承人,他对儿子说:“一个家族,一门手艺,传承的不光是技术,更重要的是这个行业的经验。” 几代人的耳传心授,不能说断就断。熊松涛最终听从了父亲的建议,走进那个陪伴他长大的靛庄花丝厂。

如今在展厅内给观众讲解这些幕后故事的,是熊氏珐琅的第四代传承人熊霖林。00后女孩熊霖林在英国攻读了珠宝设计本科和管理学硕士,她的加入,让珐琅艺术博物馆更添了一份Z世代的青春活力与女性力量。在校时,熊霖林便在熊松涛的指导下,设计了一组名为“和谐”的珐琅艺术装置,获得了北京市工美创新设计大赛铜奖。


与时俱进求创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开拓,熊松涛让珐琅工艺达到了很多前人没有达到的高度。他研制出了透明釉料,他实现了肉眼看不出划痕的打磨工艺,他还避免了传统景泰蓝存在的“砂眼”问题。而熊松涛最为世界瞩目的,则是在珐琅表盘上的突破。

20多年前,熊松涛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关于欧洲品牌的天价掐丝珐琅手表的介绍,工艺要求难度高到全世界只有几位工艺师可以掌握,他不以为然:“和景泰蓝的烧制没什么区别,我们也能做!”这一口气,一直屏到了2006年,熊氏珐琅与北京手表厂合作开发制作的全球第一只纯银坯掐丝珐琅腕表“蝶恋花”在瑞士亮相,连机芯都是全珐琅制作。同一时期,瑞士金匠制作的掐丝珐琅表盘金丝厚度为0.07毫米,而熊氏珐琅使用的金丝只有0.04毫米。成功背后,是1000多个失败的珐琅表盘,它们变成了展厅里的艺术品,经过设计后变成了一幅艺术装置,裱在展厅里。制作这些表盘所耗费的所有材料,光白银就耗费了上百公斤。

在熊霖林20岁那年,她和父亲一起创作出了自己设计的一件披肩作品“拥抱”,K金作为藤蔓一样的线条连缀,一片一片的珐琅绘制出国色天香的牡丹图案,钻石镶嵌其间,熠熠生辉。这件作品也登上了《芭莎珠宝》刊物。以00后的视角看父亲的作品,熊霖林感到熊氏珐琅的工艺已经达到业界的尖端,她希望以这样的工艺结合简约、自然的设计风格,能够让更多年轻人愿意购买珐琅首饰、摆件,今年她也将推出自己的设计品牌,让景泰蓝技艺这项曾经列入“燕京八绝”之一的绝活继续鲜活。(驻京记者 赵玥)

友链


  • 文章

    1966

  • 浏览

    75225

  • 获赞

    872

赞一个、收藏了!

分享给朋友看看这篇文章

热门推荐